English

张鎛大师是一部读不完的书

“学者风采”
2000-04-27 来源:光明日报 金磊 我有话说

人民大会堂设计师、国家设计大师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张鎛教授,是在1999年7月1日辞世的,恰值中国建筑界引为骄傲的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京刚刚谢幕。他的悄然离去,震惊了建筑界。他那重责任、创精品,为建筑事业鞠躬尽瘁的大家学者风范,正如国家设计大师、马国馨院士总括的“一代大师乘鹤去,长留念记在人间”。

如果有人问,北京长安街、天安门广场上,哪位建筑师的作品最多?回答当属张鎛,人民大会堂、民族文化宫、北京饭店(东楼)、民族饭店、水产部办公楼(现国内贸易局)都出自他之手。如果再问,在公众喜欢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中,排居榜首作品的又是出自哪位建筑师?还是张鎛。

1911年4月12日,张鎛出生于官宦之家,他的父亲张鸣岐曾任清末两广总督。张总走上建筑设计这条路,应该感谢他的大哥张锐,自从听到大哥介绍建筑学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之后,他便对这个专业有了好感;再加上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张家是世交,于是他走上了学习建筑之路。1930年,他考进东北大学,在梁思成等老一辈建筑家的门下学习,“九·一八事变”后,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继续学习。

1934年,大学毕业后的张总来到基泰工程司工作,直到1951年止。基泰工程司是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,他在这里得到著名建筑师杨廷宝的悉心指教。在北平、南京、上海等地,张鎛搞了多项工程设计,取得了很大的成绩。最难忘的,是在他任天津北洋大学建筑系兼职教授时(1941~1944年),带领20多名大学生为北京中轴线作了详细的测绘,其中故宫三大殿尤为精彩,全部工作绘成大张图纸360幅,比例为1/100-1/50-1/20,作品现收藏在国家文物局。

1951年3月26日,张总由香港回到北京。在不长的时间内,完成了天桥剧场、新侨饭店、友谊医院、亚洲学生疗养院等众多建筑的设计。友谊宾馆可说是张鎛此时期的代表作,那富有民族风格韵味的设计方案,不仅他自己尤为钟爱,至今也为建筑界引为风范。友谊宾馆的设计,使年仅43岁的他享誉国内外。他的恩师、我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此十分赞赏,高兴地说该设计是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国外权威的建筑史册亦称:“北京友谊宾馆是公认的中国五十年代最早的新民族风格的成功尝试”,并把张鎛列于中国现代16位著名建筑师的榜首。

始于1956年的民族文化宫方案设计,更是张总的经典代表作。虽然它的建成距今已有40年的历史,但仍可说是民族传统风格的精品之首。有专家称:“民族文化宫为建筑民族化风格设计的典范”。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举办的“群众喜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建筑”评选活动中,有50座建筑光荣入选,在前5名的建筑中有3个属于张总,其中民族文化宫名列第一。1999年6月20日(也即张总辞世10天前),民族文化宫又成为20世纪当代中国55项建筑艺术奖获得者之一。

每每同张总交谈,话题总要议到人民大会堂上,因为它既是当代中国的建筑精品,同时又是令人瞩目的国家殿堂,它的建成之奇迹虽是有经验、有规律可循,但它毕竟又是当今所不提倡的“献礼工程”。对此,张总生前充满信心地说:人民大会堂中的重点是万人大礼堂。当年工程进入到万人大礼堂设计时,我们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处理好这偌大的空间?如何体现艺术风格?对此周恩来总理谈了他的观点和看法:“人站在地上,并不觉得天有多高。站在海边,也不觉得很远。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句是对在水连天、天连水的环境的描写,应该是一种启发,为什么不从水天一色和满天星斗方面出发去作抽象的处理?”为能表述得更清楚,周总理边说边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想法,时不时的还用铅笔勾画一番。这些给建筑师诸多启发。后来在人民大会堂完工的庆功会上,张总被安排在周总理坐的主宾席上,周总理过来敬酒时说,我很满意,给你们打个5分!

张总1993年出版了《我的建筑创作道路》。序中说:“由于热爱这个专业,热爱解放了的中国,当年放弃了在香港的高薪,毅然回到北京参加工作。如果说有一点真知灼见,也是党和人民在我吃堑长智的过程中,为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不管自己有无收获,有无真知灼见,也愿意把一得之愚,还之于养我、教我的人民。”

张鎛大师的癌症是1998年发现的,但他全然不顾病情,更加关心北京城市的发展变化。在他病逝前两个月,还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的改造方案决策。1999年春节,当我们登门向张总求教并请他向青年建筑师谈几句话时,他感慨地说到:“旧时代的建筑师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一些恶习,为了赚钱不择手段,尔虞我诈。改革开放的今天,我希望广大建筑师要警惕,要珍重建筑师这一高尚职业。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,这就需要我们的建筑师不断进取,在学习中实践,在实践中学习,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建筑精品。我虽然已经88岁了,但几乎每天都要思考,或创作、或读书,无论多忙,建筑领域的几本大杂志我必读,因为不学习要落伍的。年轻人要学习,我们老一辈更要学习。”如此精神,如此人生,怎不令后辈折服!

开拓者的功绩不可磨灭。悼念张鎛大师,就是要向世人展示他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及创作技巧;严谨治学、不断进取、报国敬业的高尚情怀。从张鎛大师的作品中,之所以可以领略到完美的中华民族建筑精神,就在于他深入地挖掘出民族最可贵的博大及盛世精神。前不久不少报刊发表文章,深沉叹息并呼唤:中国建筑师在哪里?依我拙见,这暴露出中国建筑文化普及不够,人们往往喜欢一幢建筑丰碑,但不会记得它的设计者。不要再问,张鎛正是中国建筑师的杰出代表和典范。

1997年张总在总结建筑创作心得时说:建筑创作为人类生活、生产服务;建筑物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手段,但创作的源泉仍应“以人为主,物为人用”。1999年5月,张总于病榻上写就长达八千字的《论建筑师从事创作的十点修养》,这是他一生献身建筑事业的总结。遗憾的是,当我们今天仔细核对其原文时,只看到了十点中的九点:(1)端正立场、观点、方法,讲究时间、条件、地点;(2)尊重历史唯物主义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;(3)熟悉历史、古为今用、洋为中用,推陈出新;(4)学习现代技术科学,避免机械唯物主义;(5)传统比例尺度相关,大式小式依据则例;(6)统一各专业间矛盾,靠过硬的基本功及技巧;(7)遵从“经济性”并精打细算,重视面积、定额、指标;(8)学习城乡规划设计,深入城市分区;(9)倾听群众不同意见,领会领导者意图。

张总虽然走了,但相信人们每每看到长安街、天安门广场屹立的丰碑,就会忆起他做人、处事、治学、习艺的楷模及风范;就会感悟到作为设计大师及20世纪中国著名建筑艺匠的英名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